|
※ 風水師 ※
喜鏡禪道風水玄學院
究竟怎樣才能成為風水師,基本上可以學懂為人趨吉避凶,解災化難,貧困可轉為小康足食,智慧弱差可完成學業,夫妻不和可相處融洽,小病可逾大病減輕。
風水師古稱陰陽家,可追溯至春秋時代,一些鑽研陰陽五行學說的人。以累積數據,觀察宇宙萬象,星體運行規律的「天機道」;地上山河大地,滄海桑田龍脈變化的「地脈道」;人生際遇吉凶,榮枯喜樂的「人間道」,作為術數研究分析,成為環境堪輿的依歸,後來統稱玄學五術人。五術即是醫、卜、星、相、山。喜鏡大師稱古時的風水師必須學懂五術,五術貫通,才能出來行走江湖,為人風水堪輿。
 |
當時能夠在世行道,為人指點迷津的風水師,從醫卜星相山五術陰陽變化,生剋化忌,才能設置風水布局。
五術源於陰陽五行變化,成住壞滅,相生相剋循環不息。五術以計算的「天機道」、「地脈道」、「人間道」的變化規律,考慮其過去現在將來的運程,作出趨吉避凶的堪輿設局。現慨說五術如下: |
醫,是人體陰陽五行調理學說,陰陽即酸鹼,陰陽失和,酸性偏高,百病叢生。《黃帝內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之壽。”天上星體運動,能量物質交替變化,地上人體經絡臟腑相連循環生息。星空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宇,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宙,指物質能量運行的軌跡,空間,時間空間合稱宇宙。老子的道德經,說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與人物同一的奧秘。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先有宇宙後有萬物才有人。人與天地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人體養生必須參照天地,順四時寒暑,調理陰陽,動靜適宜。學醫能認識陰陽經穴位置,五行的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腎(水)的相生相剋,及任督脈與十二經脈循行的生理功能,相互關係。醫道,無論是針灸,穴位推拿,氣功治理,湯劑內服或趺打外敷,都離不開陰陽五行道理。了解陰陽變化,才能了解過去現在未來的病情變化;懂得使用環境物質引導五行平衡,是醫療痊癒之法,五術風水的基礎。若當屋主身體燥熱攻心,便不能擺九紫火風水局催旺火勢,而需以合局五行風水相助而解煞。
卜,分為占和卜。占是預測將會發生的事,卜是有難抉擇的事情,以求卜來指點迷津。占卜方法繁多,有文王卦(搖龜殼)、扶乩、梅花易數、子平八字、紫微斗數、測字、塔羅牌、易卦、靈擺、六壬神數、奇門遁甲等等。無論以甚麼方法占卜,所有啟示都來自天上的大宇宙。占卜時必須心存敬意,才能感應正確啟示,不可以輕率態度來占卜。占卜始需論用神,次看元神,三合會用吉,祿馬最為良,爻動始為定,次者查空亡,六衝主衝兼形剋俱主傷,世應俱發動必然有改張。青龍爻動家有喜事,白虎爻動則有喪,勾陳朱雀爻動主田土與交章。財爻動憂尊長,父爻動損兒郎,子爻動男人滯,兄爻動女人殃;出行宜世動。
星,觀察天上星體位置和變化,天文星相是一門最古老的學問,人類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就有觀察天文的記錄。天文星相最早起源於埃及,經由阿拉伯人加以修正,東傳至印度及中國,中國古代皇家欽天監就是觀察天文的機構。古代皇朝都不願占星術流傳民間,因此皇家七政四餘之學平常人不易學習,而古籍「果老星宗」等書並不完全正確,加上欽天監一些流入民間的資料錯誤甚多,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中,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相繼被歐美天文學家發現,時至今日,天文電腦可精確算出天文曆,中國以前所稱五星七政,早就應該是八星十政了,由於中國一般人仍沿用先人留傳下來的舊資料,可說完全脫離正確觀測的觀念,使幾千年的天文占星術幾乎被湮沒得無影無蹤了。
占星的主要方法,是將各星在黃道十二宮上依生年的時辰推算正確的位置,畫在星盤圖上,再將流年各星在黃道十二宮的正確位置也畫在星盤圖上,兩圖比較本身或相互間關係,用以判吉凶。十大行星有日、月、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另外還有黃道的昇交點與降交點,古人稱為羅喉、計都,在印度稱為:RAHU及KETU,其發音與我們發音類似,由此可以支持中國古代占星術是由西方經印度傳入中國。以上十大行星中火星、土星、海王星、冥王星為惡曜,金星及木星為善曜,其餘為中性,逢惡為減,遇善為加,其計算的資料是需要陽曆的出生年、月、日、時、分以及出生地的經緯度。
 |
目前坊間許多僅論星座的書,只是定一個人出生時的太陽落在黃道十二宮上的那一宮,就據此來論吉凶,將全世界的人僅分成十二種不同的類型,單純簡要的結果,實難據以論斷吉凶。真正占星術要論斷的是出生及流年兩命盤各星的刑、沖、會、合的關係,再加上神煞盤,可說是變化萬端,尤其昇交點四分鐘走一度,一個人出生相差四分鐘就會有不同的命盤,與紫微斗數一百二十分鐘(一個時辰)出生會在同一命盤,迥然不同,其精確度是其他算命法所望塵莫及的。 |
相,人相(包括命相、名相、面相、手相)、宅相、墓相(風水),顧名思義是以眼睛所看到的表面形態作觀察,再根據時間和方位來推算事物的演變過程,以外在條件,而察看內在的和應,以後天的物質,影響先天的命運,並以十天干及十二地支判斷吉凶。精要為正確時間,正確環境,正確運作。相學離不開五行的相生相剋和陰陽調節。有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盛陽衰,陽盛陰竭,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陽互相對立,亦互相依靠,轉化,消長,陰中有陽,陽中藏陰。有陰陽才有動力,有成長,亦有破壞,否則便是死寂不動。由陰陽衍生出五行,五行學說是通過累積統計各種演化過程,功能及自然現象,分為五個類別,金、水、木、火、土合稱為五行。相學是經過數仟年經驗,匯聚成一套陰陽五行口訣,而作為判斷陰陽五行的多寡,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成住壞滅,從其中問題原因尋求解決的方法,是為相學。相學說來簡單,原理容易明解,但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便是決定相法的成敗。
山,山是山脈河流,外在的山川龍脈飛騰走勢,內在是人體血脈經絡運行。人體是透過精神、養生、食療、築基、武術、運動、玄典、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肉體和精神,固本培元,強化精氣神,以祈達到身心圓滿,如如不動,不受外界影響之堅毅穩健。因多半在遠離塵囂的名山大川的地方修錬,故稱之為山。一般來說,很多人做的體育運動,太極早操,都是山的一種修煉方法,只是以強身健體為目標,並沒有追求培養更高的身心發展而完滿人生,以為再深入研究便是宗教靈學,殊不知所有生活行為先從健康體魄閞始,若沒有強健的體力,旺盛的精神,便容易受外界影響牽制心神,不能集中或染病,甚麼事也做不來。精神是利用靜座呼吸法來約束精神意念,練習精神不受外界影響,強化精氣神,食療是選擇日常飲食及補品以増強體能,延年益壽,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築基是以氣功強化五臟六腑,坐禪滌除內心煩躁,身心輕安,自我調整精、氣、神,培養清明心,繼而增進體能的一種方法。
 |
武術是藉萶拳腳功夫的鍛錬來増強體魄,固本培元。
玄典是研謮《老子》、《莊子》、《道德經》之思想,清淨思維空間從而修身養性。
符咒是兩種不同的個體,前人先學說話才發明文字,故先有咒後有符,藉著聲音和文字,和天地間氣炁避邪鎮煞,以達保安心神和淨化意念,給予心靈上的寄託和治療,咒是通過音波震動的頻率…………………………………… |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大觀禪師
|
※ 風水師 ※
喜鏡禪道風水玄學院
人類未有文化,先有風水認知。這是人類累積應付自然天災的經驗,演化成藏身保命的風水學問。然而,一些風水原理,卻牽涉到天文宇宙,地理磁場,複雜的數值推算。究竟這些知識是遠古人類無意巧合發現,還是來自天外文化???
風水術又名稱為堪輿學、相地術、地理、相宅術、青鳥、青囊術、形法等,是中國古代方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對於古人來說風水其實就是論述和指導他們選擇和尋找住宅和墓地的位置、朝向、布局、營建、擇日等一系列的主張和學說,是選擇居住環境的一種方法,注重人與環境的關係,與傅統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一致的,強調人與環境的自然和諧。無論是帝皇選擇都城和皇陵,還是普通百姓選擇住宅和墓地,都離不開風水要訣。
風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的狩獵時期,那時人們已經知道選擇避風向陽的洞穴作為住所,秦朝時有了地脈和王氣觀念,秦始皇給自己修建了宏偉的陵墓,現在出土的兵馬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魏、晉時期出了像管駱、郭璞的風水宗師,有《管氏地理指蒙》和《葬書》等典籍問世,唐代,風水分為形勢和理氣兩大派別,但二者之間又相互融合,明清時期風水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各派別人物和典籍層出不窮。
甚麼是風水?喜鏡大師解讀,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謂之風水。”這段話出自晉人郭璞所著的《葬書》,這是“風水”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郭璞簡明扼耍地說明了“風水”以陰陽為根本,以“生氣論”為核心,以藏風、得水為條件,以尋求一個理想的家居位置和墓葬環境為著眼點,以福蔭子孫為最終目的。
對於如何界定風水的好壞,郭璞的觀點是:“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後世風水師的主要工作,便是尋求能夠藏風,得水,具有生氣的吉地,用於修建家居住宅,以便人們的發展繁衍。
《葬書》中說:“葬者,藏也,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木華於春,粟芽於室,氣行於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無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古人對於風水的考察首先要看山向地理環境,然後擇其吉而營築,城郭室舍等,使其達到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風水選擇的標準︰“來積上聚,冲陽和陰,土厚水深,鬱草茂林。”
金代兀欽仄注《青鳥先生葬經》中,亦有“風水”之稱,曰︰“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又稱︰“內氣萌生,言穴暖而生萬物也,外氣成形,言山川融結而成像也。生氣萌於內,形象成於外,實相乘也。”
明代徐善繼在《地理人子須知》中綜述前人論述道︰“地理家以風水二字喝其名者,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風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風。無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此所以有風水之名。
“風水”典出及釋義,風水可概括為︰考察山向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文、生態、小氣候及環境景觀等,使其達到天地人合而為一的至善境,實為古代的一門實用技術。
大地山河一片雪 太陽一出便無跡
自此不疑諸佛相 更無南北與西東 松山禪師
|
※ 陰 陽 ※
喜鏡禪道風水玄學院
科學家從事研究隕石內的構成物質來尋找宇宙的起源,亦產生很多研究理論,喜鏡大師研究稱,一般都接受加莫夫(烏克蘭裔美國物理學家)於1947年提出的宇宙大爆炸論,即宇宙最初由一個小原始能量氣泡不斷向內收縮,至原子空間壓縮至極限,能量壓力無限大的一刻,向外大爆炸,產生物質粒子,演變為各個星體而成現在的宇宙星系。而以各星體的光譜線分析,現在各星球仍是向外擴張狀態。依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能量相當於質量,這表示宇宙起初的時空必然是圓形彎曲,與中國的太極圓圖不謀而合。以靜為陰,以動為陽,以內縮為陰,擴張為陽,正是中國陰陽學說,陰陽是以陰為尊,陰為萬物之母,合乎宇宙爆炸論,先收縮後擴張。很多人都聽說過中國陰陽學要旨,提到宇宙是從太初混沌未分的太極產生出來,再由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亦即天地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後生萬物。
陰陽之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公劉》說夏末時公劉率周民族由邰遷幽,相度山川形式與水土之宜,進而規劃營宅,使周之先民得以安居生息。詩中有“于胥斯原”“陡則在巘,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浦原,乃徒南崗,乃覲于京”“觀其流泉”“度其隰原”“度其陰陽”等。其中更以“既景乃風,相其陰陽”之句。陰陽觀念在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時代就已經明白,中國先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其陰陽的生產經驗,認識到向陽豐收,向陰減產。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晦月和陽日等具有陰陽意義的字詞,古人對自然現象觀察的真實記錄。
易經. 系辭中指出,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陽又是太極所生之兩儀,太極與道是同義的最高標準,又都是陰陽大化之源,所有天、地、人和萬物都是陰陽大化之“道”的體現,及陰陽化生論的核心要義,就是世界萬物始於陰陽,而陰陽又來自一種氣,這是混沌之氣,充滿能量的微小空氣泡。初時人們還未懂用陰陽來划分世界萬物的時候,他們只知有“道”“太極”,“道” 就是混沌,即宇宙的起源,然後,“道”分出陰陽,陰陽為二氣,陽氣上升而為天象,陰氣下降而為地形,因這兩種氣的交融、組合、交溝而成萬物、地形、天象、飛禽走獸和人類。
喜鏡大師研讀理解,中國陰陽學說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交替是宇宙(天地) 的根本規律,如近代天文學家發現的『黑洞』,就是受到自身重量而瓦解的恒星,它在死亡前星體膨脹擴大約兩佰倍,向外噴射出超熱化的等離子體和釋放強大能量射線,成為超新星。然後塌縮逐漸冷卻,而產生強大吸吮力場,成為白矮星,再不會放出任何能量,除重力本身以外,連光線也被緊縮的力量向內吸扯,不能逃脫出來,這亦証明宇宙是存在陰陽相互轉化。故《易經》指出:乾坤者,陰陽之本,萬物之宗,萬物萬象便可歸為陰陽,陰陽是對立又是統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終,陰陽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沒有陰,陽不能存在,同樣沒有陽,陰亦不能存在,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對立卻是共存,而內部亦是存在著相反的兩種屬性。誠如電有正負極,磁場有南北極,原子由正電子和負電子構成。陰陽轉化,此消彼長,彼進此退,且在一定條件向其對立面轉化。《易經‧系辭》曰:日往月來,月往日則來,日月推進而明生矣,寒往暑來,暑往寒來,寒暑推進而成歲月矣,風水輪流轉,即是陰陽轉化運動中的結果。中國的風水學就是在居住選址和建築規劃中,尋求陰陽轉化平衡的具體科學,陰陽道理正是風水學的主幹,以陰陽立德,而剛柔並濟,所以風水學亦算是陰陽學。
日日騎牛不識牛 何須辛苦外邊求
只消驀鼻牽來看 便是尋常這一頭
|
|
|
|
|
|